自打2017年国家计划将人工智能课程列入中小学课程后,在线少儿编程便成为当前教育市场上又一个“明星产品”,尤其当前“双减”政策下,少儿编程更加受到各方面的关注。
毕竟编程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石,被称为语言、书写之外的“第三种语言”,甚至部分地区已经把编程纳入中高考范围,让孩子学编程势在必行。
智能走向的时代背景下,让少儿学编程,究竟具有什么意义?如何进行平衡的考量?让我们先从少儿编程的发展脉络开始探索~
少儿编程发展脉络
与英语教育的发展类似,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也催生了编程培训的出现。但一开始,编程教育多针对成人,核心是满足互联网产业的人才需求。
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动各领域向智能化跃升,社会对于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扩大。这也让科技人才的培养逐渐向低龄化发展,编程语言开始被视为一项基础技能,少儿编程教育应运而生,并成为近几年教育行业的新兴热点之一。
除了市场未来需求的大幅提升趋势外,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的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性政策也自上而下地推动了少儿编程行业发展。其中,尤以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重要转折点,《规划》中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该文之后,公立学校的编程教育开始提上日程。比如,山东省在新版的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中,加入了Python相关的内容;重庆在2018年9月颁布规定,小学3-6年级的编程课时不少于36课时,初中阶段的编程课时累计不少于36课时。
国家通过战略规划、高考政策调整、教育信息化政策等多方面的规定和指引,逐步在公立教育体系中推广编程教育。除了直接影响到学校,更是进一步将信息传递给家长,对家长的认知起到了最快的教育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家庭对于教育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有更多余地向非刚需的素质教育类培训倾斜。根据艾瑞咨询对育儿和教育培训用户的调查统计,80后、90后逐渐升级为家长主体,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教育理念更具时代性。
接受课外培训的同学家长中具有高等学历的家长占比超过95%,其中70%具有本科学历。而这些年轻一代的家长在工作中更多地接触到计算机、大数据等科技业态,由此形成了充分的“同理心”,更有可能希望尽早培养该子的相关能力,以增强孩子未来的工作能力和竞争力。
也就是说,少儿编程如今的火热是社会需求、国家政策以及时代发展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理性考量少儿编程
关于少儿编程是否具有意义的问题,答案是显然的。
欧美历史已经证明了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需要学编程。2013年,英国前首相卡梅伦对英中小学教学大纲全面改革, 要求5岁以上学生必修电脑程式编写课程。在美国,编程已经成为孩子继阅读、写作、算术这三项基本能力外所需掌握的第四项必备技能。
而编程赋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力,更是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技能。通过编程做一个作品的过程,就是孩子自己创造一个事物的过程。最起码孩子首先要在心里大致构造出自己想要的作品模样,再开始思考第一步该怎么做,第二步该怎么做。
这就是所谓“编程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理解问题——找出路径”的思维过程,它由分解、模式识别、抽象、算法四个步骤组成。通过这四个步骤,一个棘手的复杂问题先被拆解成一系列好解决的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被单独检视、思考,搜索解决方案;然后,聚焦几个重要节点,忽视小细节,形成解决思路;最后,设计步骤,执行——问题解决。
更早以前,其实我们在“是否要学英语”上,就已经面对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学英语?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我们突然发现如果你想有更高的眼界和视野的话你得学英语,否则你没有全球化的能力。下一个时代,是智能时代,是我们需要跟机器沟通的时代,所以编程才会成为热门。编程是跨学科知识建构的非常好的工具。
由此可见,学习少儿编程具有时代性的意义。当然,家长们对于少儿编程也应该理性考量。
没有任何一个兴趣爱好是适合所有人的,编程也同样如此。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下的编程学习,当然可以对于数学课程的理解会非常助益,例如循环的变量、过程、分支判断等等,这些更高阶的一些数学概念对他未来的学习会有比较好的一个促进作用。但是,强迫下的学习往往只会适得其反,只会使小孩子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得不偿失。
技术已经深切地改变了世界,而编程也不再是一个准入门槛颇高的领域。或许十年二十年后,编程就跟如今教育框架里的基础学科一样,成为未来生活非常基础性的部分。所以当前来说,对于是否让孩子接受少儿编程教育,大家应该站在时代背景的角度、结合孩子的兴趣所在以及未来发展有一个理性的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