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引发了所有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为此,盛通教育整合汇总了9月6日至9月12日全国各省市的双减落实情况,助您随时了解行业现状。
您也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过去一个月各地对于“双减”政策的落实情况。
教育部
9月6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到,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科学制定收费标准;强化收费信息公开等。这意味着未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会按政府指导价定价,且公开透明。
9月7日
●9月7日教育部发布通知,确定“第五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36项竞赛活动为2021—2022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举办时间原则上为2022年8月前。并要求,进一步规范竞赛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和家长坚决不参加名单以外违规举办的竞赛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之前拟定的37项竞赛项目,此次确定的竞赛项目为36个,其中未被确认的项目是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大赛,主办单位是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竞赛面向学段为小学、初中、高中。
●教育部会同民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就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进行部署。
通知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属性,发展素质教育。坚持登记路径科学合理、高效便捷,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简化工作程序,加强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坚持依法依规、平稳有序,确保存量课程稳步消化、人员安置妥善合理、财物处置合理合法。
通知明确,对于现有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按照线下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线下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以及终止培训机构等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办法予以办理。2021年底前完成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行政审批及法人登记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非营利性机构登记前,应暂停招生及收费行为。
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联合工作组,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统筹协调推进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登记工作。要建立问责机制,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相关单位及责任人严肃问责,确保工作按期完成。
9月8日
9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表示,要求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须在培训主体、培训人员、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同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同时,强调将坚决查处变异形态,包括:证照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通过“直播变录播”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组织异地培训,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化整为零在登记场所之外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学科类培训;以游学、研学、夏令营、思维素养、国学素养等名义,或者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等。
北京市
●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发布截至截至9月1日,北京12区教委公布的首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部分区公布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黑名单。其中东城区白名单机构16家、海淀区白名单机构15家、丰台区白名单机构12家、石景山区白名单机构6家、房山区白名单机构6家、通州区白名单机构16家、昌平区白名单机构18家、大兴区白名单机构5家,黑名单机构1家、怀柔区白名单机构6家,黑名单机构3家、平谷区白名单机构8家、密云区白名单机构4家。
●北京市海淀区人社局号召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全力做好教培人才的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开展"海淀区教培行业人才专项服务季"活动。拉勾招聘联合腾讯云启及旗下被投高科技企业,以及大力教育旗下学浪平台,共同举办"转行" "转型"线上直播峰会,为教研、产品/运营、销售、班主任等数百万教培相关从业者,带来行业趋势分析、心理辅导及职业规划建议。同时,拉勾招聘联合平台知名企业开启招聘专场活动,提供丰富的职位。
天津市
天津市滨海新区举行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政策发布会,对“双减”之后涉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权威发布,包括关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学科类与非学科类鉴定的基本办法、消减存量课程试行办法等。
对于学科与非学科的鉴定办法,会上强调,如果培训实质上是对9类学科其中的学科相关内容进行专门学习,强调的是学科知识导向,是为升学考试来服务的,片面强化相关学科听、说、读、写、算方面的技能培训,那么就应当按照学科类管理。
作文、阅读、国学、新概念、英语舞台剧、英语绘本属于片面强化相关学科听、说、读、写、算方面的技能培训,因此属于学科类;街舞、戏剧表演、演讲口才属于文化艺术类非学科类;乐高、编程、电脑软件属于科技类非学科类;高职升本、研究生考研培训、成人英语等培训对象是高中阶段以上的人群,不在此次针对中小学生及3-6岁学龄前儿童培训的“双减”范围之内。
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课后服务性收费、作业本费、学生奶费、学生校服费、社会实践(研学实践)活动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都进行了明文规定。
根据通知,具体收费标准由各盟市价格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扣除各级财政补贴后,根据开展课后服务的形式、时间、成本等因素确定。课后服务性收费按月收取,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盟市制定相关减免政策。
通知提到,中小学严禁将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管理范围内的事项纳入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严禁越权设立收费项目、未经审批收费或突破已经审批的收费标准收费。
本规定从2021年秋季入学起执行。
吉林省
9月7日,吉林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措施》(下文简称:《措施》)。
其中,《措施》强调要求扩大减负覆盖、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要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关注其经营风险,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湖南省
9月8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规范月”专项行动的通知》,将重点对违规办学资质、违规预收费、违规培训时间、违规培训内容、违规聘用教师、违规招生宣传、安全隐患这7个方面进行重点整治。
其中,整治违规办学资质方面,《通知》要求各地教育、民政、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对校外培训机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教育文化(咨询、科技等)公司等开展全面排查,重点检查是否以游学、研学、夏令营、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名义开展学科类培训,是否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不具备办学资质的场所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学科类培训,是否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是否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等。
整治违规培训内容方面。各地教育部门全面落实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按照国家制定的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的通知》《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备案审批操作指南》,在9月30日前对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班的名称、培训内容、招生对象、进度安排、上课时间等进行备案审核,备案审核通过并向社会公示后方可开班。
山东省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了《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针对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内容等制定了相关规范。
规范指出,课后服务一般每天不少于2小时。在服务内容上,课后服务主要开展作业辅导和素质拓展活动。对课后服务结束后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上学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但不得讲授新课,不得分配到学科,原则上结束时间不晚于21:00;鼓励各中小学校在周末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自习室及功能室。
规范强调,严禁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违规办学或开展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严禁开展商业推广性质的活动,不得组织开展危险性较高的活动,不得集体教学或“补课”。
学校方面,应充分利用校内师资、场所、设施设备等资源开展课后服务,将课后服务活动(课程)研究开发与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紧密结合。在师资问题上,课后服务应主要由本校教师组织实施,学校师资不足的,可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参与,也可以引入第三方服务。
其中,第三方服务引入须为非学科类并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明确入口审核、过程监管、效果评价等办法,建立退出机制。学校不得自行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许可引入的免费或公益性质第三方服务,不得带有任何商业推广和商业隐含元素,不得向学生收取费用。